羊奶為什么這么好?看看四百多年前 “藥圣” 李時珍的解讀!
發布時間:2022-01-21 17:10:54
中華文明五千年輝煌壯闊,名人先賢燦若星河,著作典籍浩如煙海,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就是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,而在眾多的被尊為神醫的古醫藥學家們和代代相傳的古醫藥典籍中,最為廣大老百姓所廣泛知曉的,大概要數明代的李時珍和他的《本草綱目》了。
李時珍(1518年7月3日-1593年),字東璧,晚年自號瀕湖山人,湖廣黃州府蘄州(今湖北省蘄春縣)人,明代著名醫藥學家。與“醫圣”萬密齋齊名,古有“萬密齋的方,李時珍的藥”之說。后為楚王府奉祠正、皇家太醫院判,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“文林郎”。
李時珍簡介
李時珍自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起,先后到武當山、廬山、茅山、牛首山及湖廣、南直隸、河南、北直隸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,并拜漁人、樵夫、農民、車夫、藥工、捕蛇者為師,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,“考古證今、窮究物理”,記錄上千萬字札記,弄清許多疑難問題,歷經27個寒暑,三易其稿,于明萬歷十八年(1590年)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《本草綱目》,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。著述有《奇經八脈考》《瀕湖脈學》等多種。被后世尊為“藥圣”
本草綱目簡介
《本草綱目》藥學著作,五十二卷,明代李時珍撰,刊于1590年。全書共190多萬字,載有藥物1892種,收集醫方11096個,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,分為16部、60類,闡發藥物的性味、主治、用藥法則、產地、形態、采集、炮制 、方劑配伍等。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,結合作者長期學習、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,經過實踐和鉆研,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,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。
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,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,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,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,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。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,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。
這部醫藥學巨著,是這樣介紹羊奶的:“羊乳甘溫無毒,可益五臟、補腎虛、益精氣、養心肺;治消渴、療虛勞;利皮膚、潤毛發;和小腸、利大腸”
甘) 味甘的食物通常都有滋補和中、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,主要用以治療虛癥、痛癥,即甘可緩。
溫) 不同于日本人喜歡吃冷食,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歷來都講究“溫補”,這在中國食補中較為推崇。
無毒) 老話說“是藥三分毒”,而羊奶卻是罕有的無毒,這里的毒指的是沒有攻邪作用,是調理扶正之品。
“益五臟、補腎虛、益精氣、養心肺、治消渴、療虛勞”
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認為羊奶對人的五臟都是有益的,可以補腎虛、益精氣、養心肺,進而達到治消渴、療虛勞。
這里更多的是從美容的角度來看羊奶的功效。平時我們提到的皮膚要好,好的標準無外乎是細嫩光滑有光澤,有彈性。
《黃帝內經》里有言“諸痛癢瘡皆屬于心”,意思是皮膚的問題大多是表現在外面,真正形成的原因卻是跟心有關。
《千金方》:治人干嘔,羊乳汁飲一杯,治漆瘡,羊乳汁涂之。
現代科學研究發現:羊奶分子細小,乳糖含量較牛奶低,含有豐富的ATP(三磷酸腺苷)成分,促進乳糖分解并轉化利用,因此飲用后不易產生"乳糖不耐癥"現象。
羊奶中含有大量的乳清蛋白,且不含牛奶中可致過敏的異性蛋白。因此,幾乎所有人群都可以接受羊奶,尤其是嬰兒對羊奶的消化率可達89%以上。
從以上這些古典中不難看出,羊奶的營養價值在很早以前就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,F在,隨著人們消費觀念和健康理念的變化,羊奶的營養和保健價值逐漸被大眾接受開始成為一種健康新潮流。